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什么是梗阻性黄疸

2024.11.19 09:21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

梗阻性黄疸的发生是因为胆管受到阻塞。胆管结石是常见原因之一,结石可堵塞胆管,阻碍胆汁正常流出。胆管的肿瘤,包括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肿瘤组织会侵占胆管空间,使胆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胰头癌也可能压迫胆管,引起胆汁排泄不畅。当胆管梗阻后,胆汁无法顺利排入肠道,胆汁中的胆红素就会逆流入血,从而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出黄疸症状,患者的皮肤和巩膜会变黄,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因胆汁无法进入肠道,粪便中缺少粪胆原、浓茶样尿胆红素经肾脏排泄增多等症状。

梗阻性黄疸患者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在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食物,因为胆汁排泄不畅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高脂肪食物可能加重胃肠道不适。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因为梗阻性黄疸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身体的消耗,以利于身体应对疾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