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瓣膜性心脏病怎么手术

2025.03.24 17:51

瓣膜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瓣膜修复术、瓣膜置换术、微创手术、经导管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具体分析如下:

1.瓣膜修复术:瓣膜修复术是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的瓣膜结构,恢复其正常功能。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仔细检查瓣膜的损伤情况,采用缝合、切除或加固等方法进行修复。修复术的优势在于保留了患者自身的瓣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尤其适用于瓣膜损伤较轻或特定类型的瓣膜病变。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瓣膜功能的长期稳定。

2.瓣膜置换术:瓣膜置换术是将严重受损的瓣膜替换为人工瓣膜或生物瓣膜。人工瓣膜通常由金属或合成材料制成,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但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生物瓣膜则来源于动物组织,无需长期抗凝,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病变瓣膜并植入新瓣膜,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瓣膜功能及抗凝治疗的效果。

3.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通过小切口或胸腔镜技术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减少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适用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小切口或胸腔镜进行操作,术后患者需注意伤口护理及早期活动,以促进康复。

4.经导管介入治疗:经导管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导管技术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无需开胸手术。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血管将导管送至心脏部位,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高龄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瓣膜功能及并发症。

5.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是将严重病变的心脏替换为健康供体的心脏,适用于终末期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手术复杂,需严格匹配供体与受体,术后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排斥反应。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除病变心脏并植入供体心脏,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移植心脏的功能及排斥反应。

瓣膜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并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