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颅内压增高

2025.08.05 15:13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压力异常升高的状态,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血流减少及神经功能障碍。此现象常见于各种病理状态,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及颅脑外伤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意识模糊、视力障碍及癫痫发作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及时识别和处理颅内压增高至关重要。

在临床上,颅内压的监测通常通过脑室引流或颅内压监测仪进行。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常见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支持性治疗。药物方面,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剂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因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必要的干预手段。保持良好的体位、控制呼吸及避免过度刺激也有助于减轻颅内压。长期的监测和评估能够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在处理颅内压增高时,需特别注意一些事项。首先,避免剧烈的体位变化,保持头部抬高30度可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其次,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以减少对颅内压的影响。同时,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防止液体过负荷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定期进行翻身和康复训练,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