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2025.08.19 16:16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通常通过口腔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两到六周,感染后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在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随后在肝脏内复制并引发炎症反应。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产生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数周内会逐渐恢复,且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虽然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在少数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肝衰竭。及时识别和管理症状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在旅行时要格外小心。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工作者、旅行者和生活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感染后,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避免饮酒和肝脏负担过重的药物,以促进肝脏的恢复。定期进行医学检查,监测肝功能的变化,及时与医疗专业人员沟通,确保健康恢复。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