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电监护仪怎么看

2025.03.07 20:05

心电监护仪通过观察心率、心律、波形形态、ST段变化、报警信息来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1.心率:心电监护仪显示的心率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持续监测心率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2.心律: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性,正常心律为窦性心律,表现为规律的P-QRS-T波群。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律不齐,如房颤、室性早搏等。通过观察心电图的节律性,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其类型。

3.波形形态: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T波等,每个波形的形态、时限、振幅都有特定意义。例如,P波增宽可能提示心房肥大,QRS波群增宽可能提示心室肥大或束支传导阻滞。通过分析波形形态,可以判断心脏各部位的功能状态。

4.ST段变化:ST段是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之间的部分,正常情况下应与基线平齐。ST段抬高或压低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持续监测ST段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5.报警信息:心电监护仪设有多种报警功能,如心率过高、心率过低、心律失常等。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监护仪会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正确解读报警信息有助于快速识别和处理心脏急症。

心电监护仪是临床常用的监测设备,通过持续监测心脏电活动,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正确解读心电监护仪的各项参数,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和参数意义,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