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是弥漫性肝损伤呀

2025.01.07 17:53

弥漫性肝损伤是指肝脏广泛性受损,通常表现为肝细胞的广泛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这种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毒性、酒精滥用、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弥漫性肝损伤不仅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弥漫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肝硬化的体征,如腹水、肝掌、蜘蛛痣等。实验室检查通常显示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结构变化,判断损伤的程度。治疗上,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例如,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则需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等更为复杂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弥漫性肝损伤至关重要。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量饮酒和滥用药物。其次,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肝病家族史或其他肝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接种疫苗预防病毒性肝炎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确诊的肝病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了解弥漫性肝损伤的相关知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保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