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湿热下注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湿热下注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指湿热邪气向下侵袭,滞留于人体下焦如膀胱、肠道、生殖系统等部位引发的病症。这一病理过程多因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内湿郁久化热,湿热交织后因其重浊黏滞的特性而沉降,从而引发下部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

湿热下注的临床表现与受累部位密切相关。在泌尿系统可见小便短赤、灼痛、尿频急;在生殖系统男性易现阴囊潮湿、睾丸胀痛,女性常见带下黄稠、外阴瘙痒;肠道受累则多表现为腹泻秽臭、肛门灼热或痔疮肿痛。舌象多见舌红苔黄腻,脉象以滑数或濡数为典型。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为核心,常用四妙丸、八正散等方剂,结合通草、滑石等利尿渗湿药,使邪气从小便排出。日常需避免久坐湿地、过食肥甘厚味,以防湿邪再生。

需注意湿热下注与单纯湿热证或寒湿下注区别。长期不愈可能耗伤阴液,转化为阴虚夹湿证,此时需兼顾滋阴。现代医学中泌尿感染、阴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若符合湿热特征,可参考此证型论治,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特异性感染。孕妇及体质虚弱者用药需谨慎,苦寒利湿药可能伤及胎元或脾胃阳气。治疗期间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发物,适当运动促进气机流通,加速湿邪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