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急症如何处理

2025.03.24 17:51

高血压急症处理需迅速评估病情、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转诊。具体分析如下:

1.迅速评估病情:高血压急症患者需立即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应重点关注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体格检查需测量双侧上肢血压,评估心脏、神经系统和眼底等靶器官损害情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2.控制血压:高血压急症患者需迅速降低血压,但降压速度应适中,避免过快导致器官灌注不足。首选静脉降压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降压目标为在1小时内将收缩压降低20%-25%,或在2-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以下。同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保护靶器官:高血压急症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些器官。对于心脏损害,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对于脑损害,需控制颅内压,避免脑水肿;对于肾损害,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同时,需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监测生命体征:高血压急症患者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血压监测应每5-15分钟进行一次,直至血压稳定。心率监测可反映心脏功能,呼吸监测可评估肺功能,体温监测可发现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尿量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及时转诊:高血压急症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或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前需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转诊过程中需携带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转诊后需与接收医院保持沟通,确保治疗的连续性。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急症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