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血黏度高有什么危害

2025.03.07 20:05

血黏度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引发血栓形成、影响器官供血、加速动脉硬化等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循环不畅:血黏度高会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全身各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血液流动缓慢会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进而引发疲劳、头晕等症状。长期血液循环不畅还可能影响细胞代谢,导致组织功能下降。

2.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血黏度高会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推动血液流动,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疾病。同时,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血管损伤,增加动脉硬化和脑卒中的风险。

3.引发血栓形成:血黏度高会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堵塞血管,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可能引发肺栓塞、脑梗死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

4.影响器官供血:血黏度高会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功能减退,甚至引发器官衰竭。例如,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或脑功能障碍。

5.加速动脉硬化:血黏度高会促进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动脉硬化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血黏度高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查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和改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血黏度,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