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脚踝撕脱性骨折

2024.10.13 00:46

脚踝撕脱性骨折是指由于暴力作用,导致脚踝处的肌腱、韧带附着点的骨质被牵拉而发生的骨折。

当脚踝遭受扭转、牵拉等外力时,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腱或韧带会强力收缩或牵拉,进而将一小部分骨质从其附着处撕脱下来。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脚踝的内外侧。患者会出现脚踝处的疼痛、肿胀、瘀血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在行走或负重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脚踝的稳定性和功能,导致长期的疼痛和不适,甚至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脚踝撕脱性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比如运动中的扭伤、高处坠落等都可能引发。对于这种骨折,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如X光等,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定。如果撕脱的骨片较小且移位不明显,通常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制动、冷敷、抬高患肢,以及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骨折通常能够愈合。但如果撕脱的骨片较大、移位明显或伴有其他损伤,可能就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内固定等方式将骨片复位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脚踝的功能。在治疗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脚踝的活动度和力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脚踝,避免再次受伤。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选择合适的鞋子,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等,以降低脚踝受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