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脾水是什么意思

2024.07.16 12:07

脾水是中医病名,是指因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水湿停聚而出现的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当脾的功能失常,尤其是脾阳不足时,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形成脾水。脾水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较为明显,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常伴有腹胀、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

脾水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可损伤脾胃;过度劳累、久病耗伤脾气,均可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生。此外,外邪侵袭,如久居寒湿之地等,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引发脾水。

对于脾水的治疗,中医强调温阳健脾、利水消肿。常用的方剂有实脾饮等,同时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脾的运化功能恢复。还应注意预防外感,避免外邪进一步损伤脾阳。脾水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改善脾的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和排泄,从而缓解症状,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