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摄血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摄血是指通过特定方法调控血液运行,以达到止血或改善血证的治疗理念。这一概念源于气血理论,认为血液的生成、运行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气不摄血或血热妄行时,需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手段恢复气血平衡。

中医理论中,摄血的核心在于调整气的固摄功能。脾主统血,脾气充足则能约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肝藏血,肝气调达可防止血溢脉外。临床常见的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病症,多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血热有关。治疗上常用归脾汤补气摄血,或选用侧柏叶、地榆等凉血止血药。针灸则选取脾俞、肝俞等穴位以增强脏腑功能。艾灸隐白穴对妇科崩漏有显著效果,体现中医整体调理与局部干预的结合。

实施摄血疗法需辨证准确。气虚型出血宜用补气药,血热型则需清热凉血,误用可能加重症状。外治如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感染或晕针。饮食上忌辛辣刺激,以免扰动血分。慢性出血患者应定期复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中药止血方剂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后需调整方案。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活血类药物,防止气血过度耗伤。总体而言,中医摄血强调动态平衡,需在专业指导下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