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血痹病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血痹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指因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或活动受限的疾病。该病名出自《金匮要略》,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相似表现,但中医更强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病机。

血痹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营卫气血虚弱,外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长期劳倦、体质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者易患此病。典型症状包括肢体局部麻木、刺痛、畏寒,甚至肌肉萎缩,严重时影响关节活动。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导致不荣则痛,风寒湿邪滞留则不通则痛,二者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温经散寒为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加减,配合针灸、艾灸以疏通经络。现代医学可能采用营养神经、抗炎镇痛等方法,但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效果更佳。

预防血痹病需注意保暖避寒,避免久坐久卧导致气血瘀滞。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可促进气血流通。饮食宜温补,慎食生冷,体质偏寒者可适量服用生姜、红枣等温性食物。若出现持续肢体麻木或疼痛,需及时就医,避免误诊为单纯关节炎或腰椎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者等气血运行较差人群更需警惕,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干预。治疗期间需遵医嘱,不可自行滥用活血药物,以免引发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