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病因

2025.11.03 18:34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内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免疫功能低下易受感染、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增加、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衡:长期或广谱抗生素治疗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致病菌如艰难梭菌获得生长优势。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和疗程,必要时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

2.肠道内艰难梭菌过度繁殖:该菌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发假膜性炎症。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后,可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并加强支持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易受感染: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儿免疫力较弱,更易发生感染。提升营养状况,必要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可降低发病风险。

4.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增加:医疗机构环境中艰难梭菌孢子存活时间长,易通过接触传播。严格消毒隔离措施,规范手卫生可有效减少院内感染。

5.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缺血、手术创伤或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保护肠道微循环,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有助于维持黏膜完整性。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防治需结合病因采取综合措施,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干预是关键。临床中应注重个体化治疗,同时加强护理与营养支持,以改善预后并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