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患分泌性中耳炎应如何治疗

2025.10.20 17:59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黏液促排剂、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咽鼓管功能恢复训练、鼻腔冲洗及局部用药、避免用力擤鼻及保持耳部清洁。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黏液促排剂:分泌性中耳炎若合并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或头孢类。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可稀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用药需遵医嘱,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部分患者可配合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但需注意副作用。

2.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对于积液较多或长期不愈者,可行鼓膜穿刺抽液,缓解耳闷及听力下降。严重者需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内外压力,促进积液排出。术后需防止耳道进水,避免感染。通气管通常半年至一年自行脱落,期间定期复查。

3.咽鼓管功能恢复训练:通过捏鼻鼓气、吞咽或打哈欠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改善中耳通气。可配合专业吹张治疗,但力度需适度,避免气压伤。儿童患者需家长辅助训练,长期坚持效果更佳。

4.鼻腔冲洗及局部用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鼻咽部分泌物反流至咽鼓管。鼻用激素喷雾可缓解鼻黏膜肿胀,如布地奈德,但需规范使用。合并过敏性鼻炎者需抗过敏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5.避免用力擤鼻及保持耳部清洁:擤鼻时需单侧交替,避免压力过大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洗澡或游泳时用耳塞防护,防止污水入耳。勿用尖锐物掏耳,减少外耳道损伤风险。

治疗期间需观察听力变化及耳部症状,若出现剧烈疼痛或发热应及时就医。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儿童患者需监测腺样体肥大情况,必要时手术干预。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状态,确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