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闻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尿常规准确吗

2025.04.12 15:53

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尿常规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能够提供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尤其在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尿常规的准确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本采集、保存、检测方法以及个体生理状态等。

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等项目的检测。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肾脏功能、代谢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等问题。例如,尿液中蛋白质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肾脏疾病,而白细胞增多则可能表明泌尿系统感染。尿常规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使其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尿常规的结果并非绝对准确,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样本采集不当可能导致污染,影响检测结果;某些药物或食物也可能改变尿液成分,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个体的生理状态,如饮水量的多少、运动强度等,也可能影响尿液的浓度和成分。

为了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首先,样本采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避免污染。通常建议采集晨尿,因为晨尿浓缩程度较高,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状况。其次,样本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成分变化。如果无法立即送检,应将样本冷藏保存。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近期服用的药物或特殊饮食情况,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解读结果。尿常规结果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一依赖尿常规结果做出诊断。

尿常规检查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工具,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规范操作和综合判断,可以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可靠性,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