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狂犬病病发是不是一定会死

2025.08.21 17:54

狂犬病病发后几乎必然导致死亡,发病后存活的几率极低。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性疾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类。一旦出现临床症状,通常在几天到几周内就会导致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感染部位而异。在潜伏期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随后发展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混乱、幻觉、吞咽困难等。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肌肉痉挛和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狂犬病的致死机制主要与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攻击有关,导致神经功能的丧失和多脏器衰竭。虽然在发病前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但一旦出现症状,现有的医疗手段几乎无法逆转病情。

在预防狂犬病方面,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被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等,建议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避免与不明来源的动物接触,尤其是野生动物,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唾液,因此任何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的情况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是关键。即使在潜伏期内,若有被感染动物咬伤的经历,也应尽快进行疫苗接种,以降低发病风险。狂犬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保持警惕、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