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2025.08.08 10:25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该病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因素造成的,常见于老年人群,且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

在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中,脑部的血流量逐渐减少,导致神经细胞的代谢功能受损,最终可能引发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困难等认知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可能伴随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运动方面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能。早期诊断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以帮助评估脑部血流情况,确定病变程度。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旨在改善血流供应、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需特别注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等。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患者及其家属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适时寻求心理支持。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改善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能够有效减缓病情进展。遵循医嘱,按时服用相关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定期复查,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综合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