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心源性肝硬化的概述

2024.11.20 19:44

心源性肝硬化是指由于心脏功能长期障碍,导致肝脏淤血、缺氧、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一种疾病。

心源性肝硬化主要是由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特别是右心衰竭引起。当心脏功能不全时,血液不能正常地从心脏泵出,导致体循环淤血,肝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长期的淤血使肝脏内压力升高,肝细胞代谢障碍,逐渐出现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同时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肝硬化。患者除了有心脏疾病的表现,如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外,还会逐渐出现肝脏相关的症状,如肝区不适、腹胀、黄疸、腹水等。随着病情的进展,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心源性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心脏疾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心脏疾病,改善心脏功能,减轻肝脏淤血状态。同时,针对肝脏的损害,需要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延缓肝硬化的进展。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限制钠盐摄入,预防感染等。定期进行心脏和肝脏的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心源性肝硬化是心脏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综合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