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针灸如何治疗乳腺炎

2025.10.14 15:12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缓解乳腺炎症状。选取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足三里、太冲穴。具体分析如下:

1.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属足少阳胆经。针刺该穴可疏导肝胆经气,缓解乳房胀痛及发热症状。操作时向下斜刺0.5-0.8寸,配合捻转泻法,使针感向肩背部传导。肝胆郁热型乳腺炎患者尤为适用,需注意避免深刺导致气胸。

2.膻中穴:在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为气之会穴。针刺膻中能调畅气机,促进乳汁排出,减轻乳房结块。采用平刺法进针0.3-0.5寸,得气后行提插手法,以局部酸胀感为度。该穴对气滞型乳腺炎效果显著,但孕妇慎用。

3.乳根穴:位于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属足阳明胃经。直接作用于乳房局部,可活血散结、消肿止痛。针刺时向外斜刺0.5寸,避免直刺伤及内脏。配合艾条悬灸可增强温通效果,适用于乳汁淤积初期。

4.足三里:犊鼻下3寸,为强壮要穴。针刺可增强脾胃功能,提升正气以抗邪毒。直刺1-1.5寸,施以补法,适用于反复发作或体虚患者。长期施灸此穴还能预防炎症复发。

5.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肝经原穴。针刺太冲能疏肝解郁,缓解情绪紧张导致的乳汁淤积。向足心方向斜刺0.5-0.8寸,配合泻法,对肝郁化火型乳腺炎伴头痛者效果明显。

治疗期间需保持乳房清洁,避免挤压患处。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若出现高热或化脓应及时就医,不可仅依赖针灸。疗程根据病情轻重调整,通常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哺乳期患者需告知医师,以便调整穴位和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