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鼻炎可以分为哪几种

2025.06.30 16:16

鼻炎可分为过敏性鼻炎、非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职业性鼻炎。具体分析如下:

1.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由特定过敏原引发,常见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及鼻痒。鼻腔黏膜呈现苍白水肿,部分伴随眼结膜充血。病程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花粉、尘螨为主要诱因。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变态反应是核心机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治疗以回避过敏原和抗组胺药物为主,严重者需局部糖皮质激素。

2.非过敏性鼻炎:非过敏性鼻炎与过敏无关,多由温度变化、刺激性气味或内分泌异常诱发。症状类似过敏性鼻炎,但鼻分泌物检查无特异性抗体。血管运动性鼻炎属于此类,表现为鼻黏膜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治疗侧重环境控制,可选用减充血剂或鼻腔冲洗,顽固病例需神经阻滞术。

3.萎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以鼻腔黏膜萎缩、纤毛脱落为特征,伴随恶臭结痂和宽大鼻腔。原发性与遗传或营养不良相关,继发性多见于鼻腔手术过度切除。患者嗅觉减退,易并发鼻窦炎。治疗强调局部湿润和抗菌,维生素A补充可能改善黏膜再生,严重者可行鼻腔缩窄手术。

4.药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因长期滥用减充血剂导致,表现为反弹性鼻塞和药物依赖。鼻腔黏膜从充血发展为苍白肥厚,甚至息肉样变。停药是治疗关键,逐步替换为生理性海水喷雾,必要时短期使用口服激素缓解戒断症状。预防需严格限制减充血剂使用周期。

5.职业性鼻炎:职业性鼻炎由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粉尘或生物颗粒刺激引发,症状与接触时间明确相关。木屑、谷物粉尘是常见诱因,部分病例合并哮喘。诊断需结合职业史和特异性激发试验,治疗以防护设备为主,严重者需调换工作环境。

鼻炎类型不同,干预手段各异。明确诊断前避免自行用药,长期鼻塞或分泌物异常需及时就医。日常注意鼻腔保湿,减少辛辣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