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得的

2025.02.03 11:26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此病,个体发病的风险会相对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调节、屏障功能等。例如,一些基因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对正常菌群的免疫反应异常,使得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从而增加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可能性。

2.免疫因素:免疫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同时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免疫系统出现失调。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或自身组织识别为外来侵略者,从而启动免疫反应。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炎症细胞如白细胞等大量浸润肠道黏膜,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进而引起肠道黏膜的持续性炎症、溃疡形成。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重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一些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吸烟。吸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呈负相关,即吸烟人群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相对较低,而戒烟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和免疫状态。饮食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改变肠道微生态,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促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4.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内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引发溃疡性结肠炎。例如,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有害菌可能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另外,饮食变化、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使得肠道黏膜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5.感染因素:虽然目前尚未确定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直接病因,但感染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肠道感染可能触发异常的免疫反应,使肠道黏膜处于一种易激惹的状态。例如,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可能改变肠道黏膜的免疫细胞功能,使得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正常菌群的耐受性降低,进而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最终可能发展为溃疡性结肠炎。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适当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