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尼帕病毒是怎么回事

2025.10.09 17:11

尼帕病毒是一种由果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呼吸道疾病和脑炎,致死率较高。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之后在孟加拉国、印度等地多次暴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优先研究的潜在流行病威胁之一。

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狐蝠科果蝠,病毒通过蝙蝠尿液、唾液或接触受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直接接触病猪或食用被蝙蝠污染的椰枣汁也是常见传播途径。人传人现象在密切接触者中已被证实,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14天,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严重时会发展为急性脑炎,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包括机械通气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的试验性使用。

预防尼帕病毒感染需避免接触果蝠及其污染的食物,尤其在流行地区需彻底清洗水果并煮沸椰枣汁。处理疑似感染动物或患者时必须穿戴防护装备,严格隔离病例并追踪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需警惕飞沫传播风险,实施标准防护措施。出现突发高热或神经系统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者应立即就医并报告卫生部门。部分康复者可能遗留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需持续监测健康状况。全球协作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对控制疫情扩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