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急性胃肠炎为什么会便血

2025.02.16 14:11

急性胃肠炎便血可能是肠道黏膜损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肠道黏膜损伤:急性胃肠炎时,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黏膜破损出血,进而出现便血。如频繁腹泻,肠道蠕动加快,肠黏膜受到的机械性摩擦增加,容易受损。此时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让肠道黏膜有机会修复。

2.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痢疾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释放毒素,侵袭肠黏膜,使肠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引起出血便血。在治疗上,需要针对感染的细菌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病毒感染:像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破坏肠黏膜细胞,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肠道黏膜出血。一般通过对症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等待身体自然恢复。

4.食物过敏: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炎症,累及肠道血管时可导致出血便血。应尽快确定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5.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时,急性胃肠炎引发的肠道黏膜微小损伤也可能导致出血不易止住,从而出现便血。需要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在急性胃肠炎便血期间,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如果便血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