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什么疾病

2024.11.27 15:55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多发于青壮年,具体分析如下:

1.疾病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入心脏肌肉细胞,引起心肌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病毒感染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功能,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病毒感染还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心肌。

2.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侵入心肌细胞后,可引起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毒素、自由基等物质,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时,也可能误伤正常心肌细胞。

3.症状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病例可导致猝死。

4.诊断方法: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病毒学检查等。心肌活检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风险。

5.治疗原则: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心脏支持治疗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心肌炎症。免疫调节药物可减轻免疫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心脏支持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以改善心脏功能。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仍存在一定挑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病毒感染,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