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大便细菌培养如何处理

2025.02.23 12:28

大便细菌培养的处理包括采集标本、及时送检、选择合适培养基、正确接种培养、鉴定细菌种类。具体分析如下:

1.采集标本:采集时应使用清洁、干燥、无菌的容器。避免混入尿液、水或其他杂物。一般选取有脓血、黏液部分的粪便,如为水样便则应取絮状物。采集量以蚕豆大小为宜,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因为这些部分可能含有更多的目标细菌。

2.及时送检:大便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最好在1-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因为长时间放置会导致细菌繁殖或死亡,影响检测结果。例如,一些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下放置过久会死亡,从而无法准确检测出其种类和数量。

3.选择合适培养基:根据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如检测肠道致病菌时,常用的有SS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等。不同的细菌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特性不同,例如SS琼脂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有选择抑制作用,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部分大肠杆菌的生长,有利于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分离。

4.正确接种培养:将采集的标本均匀接种到培养基上,可采用划线法等接种方法。接种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正确的接种可以使细菌在培养基上均匀分布生长,便于观察和计数。例如,采用分区划线法可以逐步稀释细菌,最终得到单个菌落,便于对细菌进行纯培养和进一步鉴定。

5.鉴定细菌种类:通过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如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再结合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细菌进行鉴定。例如,通过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等生化反应来确定细菌的种类,血清学试验则可用于鉴定细菌的血清型。

在大便细菌培养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实验室应具备合适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要符合细菌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