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的浴火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的浴火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用火沐浴,而是借火之特性比喻人体阴阳失衡时出现的燥热、虚火等病理状态,或指通过特定疗法调和火邪的调理过程。这一概念源于五行学说中火与心、小肠等脏腑的关联,既包含病理之火如心火亢盛,也涵盖生理之火如命门之火,核心在于动态平衡的破坏与修复。

展开而言,浴火在临床中常体现为两类情形,一是实火证候,如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过极化火;二是虚火证候,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常由阴液亏虚导致阳相对偏亢。中医调理时遵循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原则,实火多用黄连、栀子等苦寒药物清热泻火,虚火则需生地、麦冬等滋阴降火。艾灸、拔罐等外治法也可引火归元,例如灸涌泉穴导虚火下行。

需注意,浴火状态的判断需结合整体辨证,避免将单纯的上火症状等同于浴火。滥用清热药可能损伤脾胃阳气,而过度温补又会助长火势。现代人熬夜、饮食辛辣等习惯易诱发虚火,调理时需同步纠正生活方式。孕妇、体弱者及儿童出现火证时,用药更需谨慎,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干预,避免自行灭火导致阴阳进一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