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防血栓肚皮针是什么名

2025.01.07 17:53

防血栓肚皮针通常被称为肚皮针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这种注射方式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在手术后、长期卧床或有其他血栓风险的患者中。

肚皮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皮下注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来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这种注射通常在腹部进行,因其脂肪层较厚,能够有效吸收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注射时,患者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通常是在肚脐周围的皮肤上,避免在同一位置重复注射,以减少局部的不适和并发症。患者在注射前应保持手部清洁,使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以防感染。注射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并减少出血的风险。

在使用防血栓肚皮针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循。首先,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注射,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其次,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避免摩擦和抓挠,以防止感染和皮肤损伤。患者在注射后应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如红肿、疼痛或出血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出血倾向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格外小心,定期监测血液指标,以确保安全有效。患者在接受肚皮针注射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静坐或卧床,以进一步降低血栓风险。防血栓肚皮针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