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肠炎如何引起的

2024.12.20 09:39

慢性肠炎可由感染因素、免疫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因素: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后,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愈,就可能转为慢性炎症。例如,细菌感染中的幽门螺杆菌,能在肠道内长期生存,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而且一些病毒感染后,会损伤肠道黏膜细胞,使肠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再次侵袭,久而久之发展为慢性肠炎。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时,会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比如在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或自身组织视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免疫细胞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不断地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持续存在,难以自愈,最终形成慢性肠炎。

3.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时,肠道微生态环境被打乱。有害菌会产生毒素,损害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还会引发肠道的免疫反应,长期的这种不良状态就容易诱发慢性肠炎。

4.饮食因素: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会对肠道黏膜产生持续的刺激。例如,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会刺激肠道神经末梢,使肠道蠕动加快,黏膜充血、水肿;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可导致肠道负担加重,消化功能紊乱;生冷食物可能携带病菌,并且会使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道血液循环,这些因素长期作用都可能引发慢性肠炎。

5.遗传因素:某些慢性肠炎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肠炎患者,其亲属发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遗传性的肠道疾病,基因存在缺陷,使得肠道的结构或功能在出生时就存在异常,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薄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炎症,并且这种炎症往往容易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肠炎。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