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黄疸有哪几种类型

2025.01.04 19:42

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药物性黄疸。具体分析如下: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代偿性增加,但仍无法完全处理过多的胆红素,从而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各种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都可导致,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一方面,肝细胞损伤使胆红素摄取、结合功能降低,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另一方面,肝细胞肿胀、坏死等使肝内胆管受压或被破坏,结合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受阻,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到小肠而反流入血。肝内胆汁淤积可由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等引起,肝外胆汁淤积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胆道。胆汁排泄受阻时,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使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同时可伴有胆盐、胆固醇等在血中潴留,引起皮肤瘙痒等表现。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存在先天性缺陷所致。例如Gilbert综合征,主要是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则是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某些阴离子排泄障碍。这些疾病多为遗传性疾病,黄疸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5.药物性黄疸:药物性黄疸是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导致肝脏损害而引起的黄疸。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如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抗生素如红霉素酯化物等。药物可通过干扰肝细胞内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如抑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或者直接损伤肝细胞,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

在黄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用药史、既往疾病史等,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黄疸患者,应避免盲目用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或掩盖病情。如果黄疸持续不消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