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痰饮内伏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痰饮内伏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潜伏于脏腑经络之间,未显现明显症状但持续影响机体功能的状态。这一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后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系统阐述,成为中医诊断伏邪致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当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或肾阳不足时,水液输布障碍,津液凝聚而成痰饮。内伏的痰饮具有隐匿性和流动性特点,既可阻滞气机运行,又能随经络流窜。临床常见痰饮潜伏于胸膈、胁下、胃肠等部位,初期仅表现为舌苔厚腻、脉滑等细微体征。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引发咳喘、眩晕、脘痞等多种病症,如《丹溪心法》所言百病多由痰作祟。诊断时需结合四诊,尤其重视舌脉变化,痰饮内伏者多见滑脉或弦滑脉,舌体胖大伴有齿痕。现代此类状态与慢性炎症、代谢综合征等存在一定关联性。

调理痰饮内伏需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药多选茯苓、半夏等健脾化痰之品,配合桂枝、白术等温阳化饮药物。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肥甘,避免助湿生痰。适当运动可促进阳气运行,有助于痰饮消散。需注意痰饮内伏与湿热蕴结的鉴别,后者多见黄腻苔且病情更趋热化。孕妇及体弱者调理时需谨慎,过用温燥药物可能耗伤阴液。定期复诊调整方剂尤为重要,因痰饮病势缠绵,易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