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中医排瘀

2025.07.09 08:32

中医排瘀是一种通过特定手法或工具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促使瘀血排出体外,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瘀血致病学说,认为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会导致疼痛、肿块及功能障碍,通过排除瘀滞可恢复气血正常运行。

排瘀疗法常见形式包括刺络放血、拔罐排瘀、刮痧等。刺络放血多选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瘀阻明显的穴位或浅表静脉点刺,放出少量暗紫色血液;拔罐排瘀则借助负压吸附力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皮下瘀斑后促进代谢;刮痧通过器具反复刮拭皮肤,使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至出现痧象。这些操作均以血出邪尽为原则,需根据体质差异调整力度与频次,通常配合针灸、中药增强疗效,适用于跌打损伤、痛经、关节肿痛等气血瘀滞病症。

实施排瘀前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贫血、孕妇及皮肤感染者不宜操作,糖尿病患者慎用以防伤口难愈。治疗环境需保持无菌,器械必须消毒,放血量每次不宜超过10毫升。术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防止寒邪入侵。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短暂头晕、乏力,属气血调整的正常反应,若持续不缓解需就医。排瘀作为辅助疗法不能替代急重症的西医处理,严重外伤或内脏出血需立即送医。正确认识排瘀的局限性,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方能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