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皮肤性病科

秋季皮肤瘙痒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2024.12.05 17:58

秋季皮肤瘙痒可能是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气候变化、洗澡习惯不良、疾病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具体病因不同治疗的方案也有所差异,建议患者应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之后遵医嘱用药。具体分析如下:

1.皮肤干燥:

秋季空气湿度降低,皮肤的水分流失加快。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功能相对夏季减弱,皮肤缺乏足够的油脂和汗液来保持滋润。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下降,变得干燥、粗糙,容易产生细小的裂纹,从而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在日常护理中,应减少使用清洁力过强的肥皂或沐浴露,选择温和滋润型的护肤品,如含有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润肤霜,增加皮肤的水分和油脂含量。

2.过敏反应:

秋季是许多植物花粉传播的季节,同时一些人对秋季的某些食物也可能过敏。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启动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如组胺等化学物质,组胺会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要确定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可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3.气候变化: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使皮肤得到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减少,皮肤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减缓。同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瘙痒。外出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室内可使用加湿器调节空气湿度,改善皮肤的外部环境。

4.洗澡习惯不良:

有些人在秋季洗澡时水温过高、洗澡时间过长或者洗澡过于频繁。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洗澡时间过长和过于频繁会进一步去除皮肤的天然油脂和水分,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应调整洗澡习惯,控制水温在37-40℃左右,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过度清洁皮肤。

5.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在秋季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血糖水平长期较高,会导致皮肤组织的含糖量增加,这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从而导致皮肤瘙痒。对于由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关键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皮肤瘙痒的症状也会相应得到缓解。

在应对秋季皮肤瘙痒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避免搔抓皮肤,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如果皮肤瘙痒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