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密度降低就是骨质疏松吗

2025.08.04 15:56

骨密度降低并不等同于骨质疏松,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通常用来评估骨骼的强度和健康状况。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密度显著降低,骨骼变得脆弱,易于发生骨折。虽然骨密度降低是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所有骨密度降低的情况都可以被诊断为骨质疏松。

在临床上,骨质疏松的诊断通常依赖于骨密度测量,尤其是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的检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密度低于正常值的标准差T-score达到-2.5及以下时,可以被诊断为骨质疏松。而在T-score在-1到-2.5之间的情况下,通常被称为骨量减少,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已经发展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激素水平、营养状况以及生活方式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骨密度的自然下降会加速,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缺乏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加速骨密度的降低。

在关注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过程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均衡的饮食应包含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支持骨骼健康。适量的运动,特别是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有助于早期发现骨密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保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经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人群,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风险。关注骨密度变化,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维护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