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结节性肝硬化

2025.08.20 16:10

结节性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结节,伴随肝功能逐渐下降。这种病症通常是由于长期的肝脏损伤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脂肪肝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的正常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肝脏硬化,最终可能引发肝功能衰竭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在结节性肝硬化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不适感。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或触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以帮助确认肝脏的结构变化,必要时还需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治疗方面,首先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干预,例如抗病毒治疗、戒酒或控制体重等。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利尿剂用于控制腹水,或在严重情况下考虑肝移植。

在管理结节性肝硬化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患者应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支持肝脏的修复。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定期随访医生,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监测,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有肝硬化风险的人群,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以降低发展为严重肝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