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膜炎如何治疗

2025.07.23 08:37

骨膜炎可通过休息与制动减轻患处负担、冷热敷交替缓解肿胀疼痛、药物消炎镇痛控制症状、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休息与制动:急性期需减少患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下肢骨膜炎建议使用拐杖分担负重,上肢则可用悬吊带固定。制动时间根据严重程度调整,通常需2-4周。过度活动可能加重炎症,延长恢复周期。

2.冷热敷交替:急性肿胀期采用冰敷收缩血管,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48小时后转为热敷,促进代谢废物吸收。温度不超过40℃,避免烫伤。冷热交替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但皮肤敏感者需谨慎。

3.药物消炎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可口服或外敷,缓解疼痛与炎症。严重者可能需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不宜频繁使用。中药膏药如活血化瘀类也有辅助效果。用药需遵医嘱,注意胃肠道反应。

4.物理治疗:超短波或超声波治疗能穿透深层组织,加速炎症消散。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红外线照射适用于慢性期,改善组织营养。治疗期间需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灼伤。

5.康复训练:症状缓解后逐步进行低强度牵拉与肌力训练,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动作需缓慢,以不诱发疼痛为度。过度训练可能复发,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选择缓冲性好的鞋具。长期不缓解需排查应力性骨折等并发症。定期复查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延长药物使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