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怀孕36周早产怎么办

2025.04.16 11:04

36周早产需立即就医监测母婴状况、保持体温稳定预防低体温、加强喂养保证营养摄入、密切观察并发症迹象、做好后续随访评估发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就医监测母婴状况:怀孕36周属于晚期早产,需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医疗团队会通过胎心监护、超声检查等手段判断胎儿宫内状况,评估产妇宫缩强度及宫颈条件。若存在宫内窘迫或感染风险,可能需紧急剖宫产终止妊娠。新生儿科医生需提前到场准备抢救,重点检查呼吸、心率、肌张力等生命体征。

2.保持体温稳定预防低体温:早产儿皮下脂肪薄,体温调节能力差,出生后需立即擦干体表羊水,放置于预热的辐射台或保温箱。延迟首次洗澡时间,采用塑料薄膜包裹或戴绒帽减少散热。维持环境温度在24-26℃,湿度60%左右,每4小时监测肛温,避免低体温导致代谢紊乱或硬肿症。

3.加强喂养保证营养摄入:36周早产儿吸吮力较弱,初期可采用鼻胃管或滴管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按每公斤体重60-80mL分8-12次喂养,逐渐过渡到直接哺乳。需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定期测量体重增长曲线。若出现喂养不耐受,需调整奶方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4.密切观察并发症迹象:常见风险包括呼吸暂停、黄疸、低血糖等。出生后48小时内需监测血氧饱和度,警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每日经皮测胆红素值,光疗指征较足月儿更宽松。血糖需维持在2.6mmol/L以上,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

5.做好后续随访评估发育情况:出院后每两周复查生长发育指标,矫正月龄6个月内重点追踪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定期进行听力筛查、眼底检查排除早产相关病变。若发现肌张力异常或认知落后,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36周早产儿各器官发育相对成熟,存活率接近足月儿,但仍有较高概率出现短期适应障碍。医疗干预需个体化权衡利弊,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过渡期管理,通过科学护理最大限度降低远期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