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硬化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2025.02.23 12:28

肝硬化本身不是一种传染病,但引起肝硬化的部分病因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医源性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多种可致肝硬化病因的重要传播途径。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嗜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到含有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被感染。如共用未经正规检测的血制品、在不正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使用了被污染的器械,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进入体内,长期感染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等病毒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在孕期,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含病毒的体液也易被感染;产后哺乳时,如果母亲乳头破损且婴儿口腔有破损,也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婴儿感染后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逐渐发展成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3.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也是某些可致肝硬化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在性活动中,黏膜之间的接触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例如乙肝、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时,健康方就有感染的风险。而且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几率相对越高,感染后如果病情长期迁延不愈,就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4.消化道传播:部分可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如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当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时,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水源被污染后,饮用就易感染病毒,引发急性肝炎,如果病情反复或严重,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另外,一些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食用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生鱼或未煮熟的鱼后,肝吸虫在肝脏内寄生繁殖,长期可导致肝脏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5.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预防、保健等医学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设备、血液制品、药品等被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例如在医院进行注射、手术、内镜检查等操作时,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被乙肝、丙肝等病毒污染,就可能使接受治疗的患者被感染。另外,器官移植过程中,如果供体器官携带病毒,受体也会被感染,这些感染若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提倡安全性行为,积极预防各类传染病,对于有传染性病因的患者家属,可进行相关疫苗接种以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