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中医怎么认为月经不调

2025.09.29 15:54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与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肾虚亏损、寒凝血瘀、痰湿阻滞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月经正常的基础,气血虚弱会导致经量减少或周期延长。脾胃功能减弱或长期耗损可能引发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影响冲任二脉的充盈,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调理需补益气血,常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2.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肝主疏泄,郁滞时可能引发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或经血暗紫有块。疏肝解郁是关键,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常用于调和肝脾,促进气血通畅。

3.肾虚亏损:肾主生殖,肾精不足可能引发月经稀发或闭经。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肾气时,冲任失调,表现为经期延迟、量少色暗。调理需滋补肾精,左归丸或右归丸可辨证选用,兼顾阴阳平衡。

4.寒凝血瘀: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可能导致血行不畅。寒客胞宫时,经血凝结成块,伴有小腹冷痛、经色紫暗。温经散寒是重点,少腹逐瘀汤或艾附暖宫丸可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5.痰湿阻滞:脾虚运化失常易生痰湿,痰湿下注胞宫则经血黏滞、周期延长。体型肥胖者多见经量少、色淡质黏,伴有白带增多。治法需健脾化痰,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减可燥湿化痰,调理冲任。

月经不调需结合体质辨证施治,避免生冷饮食或情绪过激。长期症状未改善应就医,不可自行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