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空隙性脑梗塞是什么意思

2025.01.07 17:53

空隙性脑梗塞是指由于小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小血管阻塞,从而引发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这种类型的脑梗塞通常发生在脑深部区域,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空隙性脑梗塞的特点是梗塞面积较小,通常直径在1厘米以下,且多为多发性,可能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出多个小的低密度灶。

空隙性脑梗塞的发生与小血管病变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小动脉的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临床上,患者可能表现出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等,但由于梗塞面积较小,许多患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甚至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空隙性脑梗塞常常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被发现,尤其是CT或MRI扫描时。虽然空隙性脑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导致反复发作,进而增加大面积脑梗塞的风险。

在预防和管理空隙性脑梗塞方面,患者应注意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发生空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关键,可能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空隙性脑梗塞虽然相对较小,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是预防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