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怎么确定是心肌缺血

2024.12.05 17:58

确定心肌缺血有心电图检查、心脏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最常用的方法。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静息心电图可能正常,但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能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心脏负荷试验:

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同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药物负荷试验适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患者,如年老体弱或有肢体残疾者,通过药物作用模拟运动时的心脏负荷状态,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情况。

3.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如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如果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可确诊心肌缺血。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如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4.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用于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例如,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利用核医学设备进行成像。在心肌缺血区域,由于血流灌注减少,放射性核素的摄取也会减少,从而在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这种检查对于心肌缺血的定位和范围评估有一定价值。

5.临床症状:

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为心绞痛,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药物后可缓解。如果患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结合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应高度怀疑心肌缺血。

在进行心肌缺血的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检查结果和症状,不能仅凭单一的检查或症状就下结论。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同时,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或检查结果异常的疾病,如心肌病、心包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