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小儿败血症的概述

2024.08.06 09:45

小儿败血症是指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小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小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败血症。当病原体侵入后,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如发热、寒战、皮肤瘀斑、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引起小儿败血症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以及念珠菌等真菌。感染途径包括产前感染如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如产道感染和产后感染如皮肤黏膜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诊断小儿败血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血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还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上,主要包括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用药。同时,要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等。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预防小儿败血症关键在于加强围生期保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