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脏骤停会发生哪些改变

2025.03.24 17:51

心脏骤停会导致血液循环中断、脑部缺氧、器官功能衰竭、代谢紊乱、生命体征消失,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循环中断:心脏骤停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止。血液无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也无法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会迅速引发全身性的缺氧和代谢障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2.脑部缺氧:心脏骤停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通常在几分钟内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缺氧时间越长,脑损伤越严重,可能导致昏迷、植物状态甚至脑死亡。

3.器官功能衰竭:心脏骤停后,全身器官因缺氧和代谢废物积累而逐渐失去功能。肾脏、肝脏、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迅速下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器官功能衰竭会进一步加重全身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4.代谢紊乱:心脏骤停后,体内代谢过程发生严重紊乱。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乳酸,引发酸中毒。同时,电解质平衡被打破,钾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浓度降低,进一步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5.生命体征消失:心脏骤停后,生命体征如心跳、呼吸、血压等迅速消失。心电图显示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或无脉性电活动。呼吸停止或仅有无效的喘息,血压无法测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脏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医疗状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急救措施。及时有效的急救可以恢复心脏功能,减少器官损伤,提高生存率。心脏骤停的预后与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