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中医怎样解释胆囊炎

2025.03.03 08:22

中医认为胆囊炎主要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肝胆湿热:中医认为胆囊炎多因肝胆湿热内蕴所致,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肝胆功能失调,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引发炎症。湿热内蕴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等症状。治疗上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药物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2.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胆囊炎的重要病机之一,气机不畅导致血行瘀滞,进而影响肝胆的正常功能。气滞血瘀常表现为右上腹刺痛、舌质紫暗、脉涩等症状。治疗上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常用药物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功能,引发胆囊炎。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治疗上以健脾和胃、化湿利胆为主,常用药物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4.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尤其是长期郁怒,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胆功能,引发胆囊炎。情志失调常表现为情绪波动、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等症状。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主,常用药物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5.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尤其是过食肥甘厚味,可导致湿热内生,进而影响肝胆功能,引发胆囊炎。饮食不节常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治疗上以消食导滞、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药物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胆囊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治疗胆囊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合理饮食、调节情志、适当运动等方式,预防胆囊炎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