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小孩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2025.02.10 14:35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通过暂停母乳、光疗、增加喂奶次数、补充益生菌、密切观察等方式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暂停母乳:母乳性黄疸主要与母乳中的一些成分有关,暂停母乳可以使胆红素水平下降。一般暂停母乳2-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但暂停母乳期间,母亲要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这期间可以给宝宝喂配方奶,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可能黄疸会有轻度反弹,但随后会逐渐消退。

2.光疗: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较高,达到光疗标准时,可进行光疗。光疗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宝宝皮肤,使胆红素发生结构的改变,从而更容易排出体外。在光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线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胆红素水平等变化,光疗可能会引起宝宝轻度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但一般停止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3.增加喂奶次数:增加喂奶次数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泄。宝宝多吃多拉,有助于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一般建议每天喂奶8-12次或者更多,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奶量。同时,喂奶后要适当给宝宝拍嗝,防止吐奶。

4.补充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调节宝宝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从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服用合适的益生菌制剂。常见的如双歧杆菌等,一般用温水冲服,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益生菌的活性。在补充益生菌期间,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等变化。

5.密切观察: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包括黄疸的程度、范围、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重增长等。如果黄疸持续加重、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在处理母乳性黄疸过程中,母亲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给宝宝使用药物或者其他未经证实的方法。如果宝宝有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