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有哪些

2025.03.07 20:05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合理用药管理、饮食与活动指导、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心电监护应持续进行,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表现。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循环状态,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的发生。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呼吸功能异常。体温监测有助于发现感染等并发症。定期记录各项指标,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2.观察穿刺部位情况:穿刺部位是术后重点观察区域,需注意有无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评估远端肢体血液循环。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受压。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3.合理用药管理:术后需根据医嘱规范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指导患者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4.饮食与活动指导: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高脂、高盐食物。鼓励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活动应循序渐进,从床上活动逐步过渡到室内外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心脏负担过重。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康复。

5.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识别危险信号,如胸痛、气促等,及时就医。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监测病情变化。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复发。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护理过程中应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不断完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