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情况下能得病毒性肝炎

2025.09.18 16:35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径多样,如接触污染食物水源、血液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共用注射器具等。免疫功能低下、不洁饮食、高危性行为及医疗操作不规范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特定病毒类型密切相关。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主要感染方式。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则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包括输血、手术、纹身、共用针具等行为。乙型肝炎还存在母婴传播风险,携带病毒的母亲可能在分娩过程中传染新生儿。部分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携带病毒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不同病毒潜伏期差异显著,甲型肝炎约2-6周,乙型肝炎可达2-6个月。早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及时检测肝功能及病毒标志物可明确诊断。

预防病毒性肝炎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接种甲肝、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尤其建议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慢性肝病患者接种。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贝类等高风险食物。医疗操作需严格消毒器械,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血液制品使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已感染者应避免饮酒,定期监测肝功能,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接触疑似病例后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旅行前需了解目的地流行病学情况,做好相应防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