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肾萎缩是什么

2025.10.11 17:41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成人肾脏长约10-12cm,若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肾脏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范围,且伴随皮质变薄、结构紊乱,即可诊断为肾萎缩。这种变化通常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由长期缺血、感染、梗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导致肾单位不可逆损伤所致。

肾萎缩的发生机制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疾病相关。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逐渐破坏肾实质,导致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尿路梗阻如结石或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反压性肾病,长期未解除压迫也会造成肾脏萎缩。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或肾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肾病,均可能加速肾脏体积缩小。病理上可见肾皮质变薄、肾盂扩张,残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但整体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临床需警惕肾萎缩的隐匿性,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或轻度蛋白尿,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及高血压。诊断需结合超声、CT或MRI明确肾脏形态,并通过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功能。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病,如降压、降糖或解除梗阻,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肾功能及血压至关重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终末期患者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移植。预防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可逆因素,如及时治疗尿路感染、控制代谢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