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什么是产褥期感染

2025.04.16 11:03

产褥期感染是指产妇在分娩后至产后6周内,因生殖道或相关部位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感染。这一阶段由于产妇身体较为虚弱,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恢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害,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产褥期感染不仅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还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高度重视。

产褥期感染的常见类型包括子宫内膜炎、会阴切口感染、乳腺炎和尿路感染等。子宫内膜炎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分娩过程中细菌侵入子宫内膜引起,表现为发热、腹痛、恶露异常等症状。会阴切口感染多发生于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术后,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乳腺炎则与乳汁淤积或乳头破损有关,表现为乳房胀痛、发热、局部红肿。尿路感染可能与导尿操作或产后排尿不畅有关,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产褥期感染的病原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链球菌或厌氧菌,部分病例也可能由真菌或病毒引起。

预防产褥期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产后护理和卫生管理。产妇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和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剖宫产或会阴切口的产妇应定期检查伤口,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哺乳期产妇应正确掌握哺乳技巧,避免乳头破损,及时排空乳汁以防淤积。产后应多饮水,促进排尿,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产妇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若出现发热、腹痛、恶露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医护人员也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通过科学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褥期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