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脏骤停急救方式有哪些

2025.03.24 17:51

心脏骤停急救方式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气道管理、药物治疗、后续监护。具体分析如下:

1.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急救的核心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胸外按压需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频率进行,深度约5至6厘米,确保心脏泵血功能。人工呼吸需与按压配合,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起伏。心肺复苏需持续进行,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心跳。

2.电除颤:电除颤是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的关键手段,适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时,需按照设备提示操作,确保电极片正确贴附于患者胸部。电击前需确保所有人员远离患者,避免触电风险。电除颤后需立即继续心肺复苏,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重复电击。

3.气道管理:气道管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辅助通气。对于意识丧失患者,需持续监测呼吸状况,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气道管理需与心肺复苏同步进行,确保氧气有效输送。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脏骤停急救中起辅助作用,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和胺碘酮。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血压,每3至5分钟静脉注射一次。阿托品用于缓解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胺碘酮用于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不良反应。

5.后续监护: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需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后续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预防脑损伤。进行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和代谢状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再次心脏骤停,促进患者康复。

心脏骤停急救需多学科协作,包括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等。急救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急救过程中需保持冷静,迅速判断病情,采取有效措施。急救后需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急救流程,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